中文名称:语言研究杂志
刊物语言:中文
刊物规格:A4
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主办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创刊时间:1981
出版周期:季刊
国内刊号:42-1025/H
国际刊号:1000-1263
邮发代号:38-399
刊物定价:150.00元/年
出版地:湖北
时间:2025-04-22 12:58:56
在全球化背景下,英语阅读能力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,更是培养跨文化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。深度提问作为英语阅读课堂的核心教学手段,旨在打破表层信息获取的局限,引导学生在语言解码的基础上,实现对文本的深度剖析与意义建构。如何系统性、策略性地设计深度提问,已成为提升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课题。
一、文本深度解构:提问设计的逻辑起点
(一)主题内核的多维度挖掘
教师需对阅读材料进行立体化解读,不仅关注显性主题,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隐性议题。以环保类文章为例,除分析具体环保措施外,可设计 "从经济学视角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调和?" 等问题,引导学生跳出单一思维框架,从社会、政治、经济等多元角度审视文本。对于文学类文本,可围绕 "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传递深层价值观?" 等问题,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隐喻功能。
(二)文本结构的教学化转化
剖析文本结构时,可采用可视化教学工具辅助理解。如针对议论文,可引导学生绘制 "论点 - 论据 - 论证" 思维导图,并提问 "作者为何采用对比论证而非举例论证?这种论证方式对说服力有何影响?" 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,可通过时间轴梳理情节发展,设计 "如果改变故事的叙事顺序,读者的阅读体验会发生哪些变化?" 等问题,培养学生对文本建构方式的敏感度。
(三)语言密码的解码与重构
语言分析不应停留在词汇释义层面,而应深入探讨语言选择背后的意图。例如,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词汇时,可提问 "记者为何使用 ' 冲突 ' 而非 ' 矛盾 ' 描述事件?这两个词的情感色彩差异如何影响读者判断?" 针对复杂句式,可通过句子改写对比,让学生体会不同句式在表意效果上的区别,如 "将被动句改为主动句后,句子焦点发生了怎样的转移?"
二、认知阶梯搭建:问题设计的层级体系
(一)基础理解:信息整合的精准锚点
基础理解问题需突破简单的事实检索,转向信息的系统整合。例如,在阅读人物传记后,可设计 "请用 SWOT 分析法总结主人公的成长轨迹",要求学生从优势、劣势、机会、威胁四个维度梳理文本信息,培养信息分类与结构化表达能力。还可通过设计信息矩阵表,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段落的核心信息。
(二)分析推理:思维链条的深度延伸
分析推理问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。在阅读科技说明文时,可设计 "根据文中实验数据,推测该技术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",要求学生基于现有信息进行合理预测。对于观点类文本,可提问 "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存在哪些逻辑漏洞?如何补充论据增强说服力?"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审视文本论证过程。
(三)评价创造:思维品质的高阶发展
评价创造类问题需营造开放的思维空间。如在读完文学作品后,可组织 "角色行为合理性辩论赛",让学生从不同视角评价人物决策。创新性任务设计可包括 "为文章创作平行时空结局",要求学生在遵循文本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写。还可引入真实情境任务,如 "假设你是环保大使,如何用文中观点说服社区居民参与环保行动?"
三、提问策略创新:思维激发的技术支撑
(一)追问艺术:思维深度的持续掘进
追问策略需遵循 "问题链" 设计原则,形成逻辑递进的问题序列。例如,当学生回答对某观点的看法后,可依次追问:"你的观点基于哪些文本证据?"" 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的解读视角?""这些不同解读反映了怎样的价值差异?" 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,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思维过程。
(二)比较分析:思维广度的横向拓展
对比提问可采用多元比较维度。除人物、事件对比外,还可进行跨文本比较,如将同一主题的中英文章对比,提问 "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该问题的表述方式有何差异?这种差异反映了怎样的文化思维特点?" 也可进行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比较,分析修订过程中的语言变化及其意图。
(三)情境创设:思维活力的多维激活
情境创设应注重真实性与互动性。可利用虚拟现实(VR)技术构建沉浸式阅读场景,如阅读历史故事时,让学生 "置身" 历史现场,思考 "如果你是当时的决策者,会如何应对当前局势?" 角色扮演活动可设计 "新闻发布会" 情境,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、专家、政策制定者,围绕文本主题展开深度对话。
四、课堂生态构建:深度参与的环境保障
(一)对话共同体的构建
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话引导者,建立 "学生主导、教师辅助" 的课堂模式。通过设置 "问题银行" 机制,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,定期评选 "最佳提问者" 和 "最佳解答者"。课堂讨论采用 "世界咖啡屋" 模式,让学生在多轮小组轮换中深化讨论。
(二)合作学习的优化设计
小组合作需注重角色分工与任务分层。可采用 "拼图式学习法",将文本划分为不同部分,每位组员负责深入研读一部分后,向小组其他成员讲解,共同完成对全文的理解。任务设计应包含必做任务与选做任务,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,如基础任务为概括段落大意,拓展任务为撰写文本评论。
五、教学资源整合:提问维度的拓展延伸
(一)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
英语阅读教学可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。例如,阅读科普文章时,结合物理、化学知识设计问题:"文中提到的能量转换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?" 阅读历史文本时,引入地理知识提问:"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如何影响历史事件的发展?" 通过跨学科问题设计,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。
(二)数字资源的创新应用
充分利用智能教育平台开展智慧教学。使用 AI 文本分析工具,生成文本的情感分析报告,引导学生讨论 "作者的情感倾向如何影响文本表达?" 借助在线协作平台,组织学生共同完成 "文本漏洞查找" 任务,实时展示与讨论发现的问题。还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阅读行为数据,针对性地调整提问策略。
实现英语阅读课的深度提问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、问题设计、教学策略、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创新。通过构建多维立体的提问体系,创设深度思维的课堂环境,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,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思维品质提升的协同发展,真正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。在实践过程中,教师还需不断反思与调整,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提问策略,形成动态发展的教学模式。